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设备维护与营销技能方向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对中小型网络进行规划、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网络服务器等设备的安装和操作方法,熟悉市场上主流的网络互联设备,具备企业/家庭/办公室等中小型网络的设计规划、网络连接及故障排除、网络设备的配置及管理等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网络的基本结构与传输介质,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及IP地址知识,理解IP地址的表示和分类、网络地址掩码和特殊含义的地址
2.认识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掌握其安装、基本配置和管理的方法
3.了解VLAN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VLAN干道技术,能够实现在单、多交换机上划分VLAN技术
4.认识无线网络硬件设备,了解简单的无线通信原理,掌握无线网络的组网技术
5.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和常用杀毒软件,掌握防火墙相关知识,了解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需求选择和设计网络的拓扑结构
2.具备利用各种网络设备实现网络互联的操作能力
3.能够对中小型网络进行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的操作
三、参考学时
190学时
四、课程学分
12学分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教学 项目 | 教学内容与要求 | 活动设计建议 | 参考 学时 |
---|
1 | 局域网综合布线基础及规划 | 1.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2.掌握网络拓扑、IP地址分配及规划设计 3.认识网络设备、传输介质、电源及UPS等设备 4.了解综合布线的标准、设计、施工及验收 | 1.成立项目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计划书的编写 2.根据扑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成网络规划 3.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 20 |
2 | 局域网搭建与管理基础 | 1.掌握标准非屏蔽双绞线的制作,并测试连通 2.掌握TCP/IP协议的配置、工作组的设置和网络共享的设置 3.了解部分常用网络命令的格式、功能及应用,掌握普通二层交换设备的使用 4.了解Windows网络的结构设计和用户管理 | 1.教师演示并讲解TCP/IP协议的设置,工作组的设置,网络共享的设置的方法,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训练; 2.参照工作流程设置项目,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工作方法 | 20 |
3 | 网络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 | 掌握Windows IIS服务、DHCP服务及DNS服务的安装、配置与管理的操作 | 1.建议采用讲练结合、自主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 “学中做,做中学” 2.建议采用分组式教学 | 30 |
4 | 校园网络组建及管理 | 1.了解VLAN技术与配置的实现 2.掌握主流路由器的配置管理 3.掌握单交换机上划分VLAN技术 4.了解多交换机上划分VLAN技术 5.掌握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方法 | 1.教学中建议介绍VLAN技术标准 2.通过设计一个典型任务,将VLAN的划分方法、配置等内容融入其中,建议提供简单的网络环境并实现网络互连 | 40 |
5 |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 1.了解WLAN技术标准 2.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标准,组建、管理与维护无线网络 | 建议设计具体任务,组建小型WLAN网络,并实现网络共享或信息传输 | 20 |
6 | 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 1.了解ACL技术与配置 2.了解NAT技术与配置 3.掌握病毒防火墙部署与管理 | 1.建议重点分析ACL和NAT技术与配置 2.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分析并完成防火墙部署 | 20 |
7 | 综合实训 | 1.利用网络设备、网络服务实现网络互联,安装、调试与设置网络,实现外网接入 2.掌握组建网络的步骤和要素,并实现网络通信 | 1.建议学生分小组完成网络搭建,并实现基本功能 2.建议教师根据实施过程实际,完成对学生的实践考核 | 40 |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行教师多媒体演示、操作演练、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提倡在多媒体、实验平台等真实环境和仿真环境下进行教学,遵循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每个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项目中。
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可采用日常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考核可包括考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和实验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核可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期末考试的成绩替代,占总成绩的30%;实践考核采用完成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答辩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或者参加与该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三)教学条件
开展本课程教学需要在网络综合实训室中进行,各种项目教学都需要在在多媒体、实验平台等真实环境或仿真环境下进行,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以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
(四)教材编写
教材的编写可以项目来组织内容,每个项目要有明确的项目描述、知识要点、考核要求等。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建议开发较高水准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视听光盘、试题库、网上考核练习系统等多种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