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安装、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2. 课程任务
本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课程,学生的学习模式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任务是使学生学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理论与实际动手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学习以微机系统的组成、微机的组装与维修为主,教师采用教学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1:1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微机硬件、组装与维修、操作系统安装、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内容的详细讲解,以及在微机硬件实训房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实践技能,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微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微机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2. 职业能力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 熟悉计算机内部的结构。
② 学会基本的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实践技能。
③ 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
④ 掌握微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
⑤ 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2)能力培养目标
① 能掌握计算机内部结构,并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② 能熟练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组成调试。
③ 能够对各种遇到的常用软件进行安装配置。
④ 能够判断和解决一些常见的故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工作任务 |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 |
1 | 微型计算机概述 | 1.计算机简介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按照不同分类标准计算机的组成。 3.计算机基本外围设备 基本外围设备的分类。 4.认识主机的外观 了解主机的几种外观。 5.主机内的零部件 了解计算机内部各零部件。 6.轻松学习组装计算机 了解基本的组装原则。 | 1.多媒体操作,熟悉计算机的各个硬件组成。 2. 多媒体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3. 多媒体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装原则。 |
2 | 计算机内部各硬件 | 1. 中央处理器--CPU 了解CPU基本参数。 2.主板 了解主板的外观与组件。 3.系统内存--RAM 了解内存的外观和分类及参数。 4.硬盘 硬盘的外观、接口与技术。 5.显卡 显卡的安装、作用与品牌。 6.光驱 光驱的外观与功能 7.电源与机箱 电源与机箱的外观与构造 8.键盘与鼠标 9.显示器 显示器的种类与规格 10.基本外围设备 音箱、麦克风、摄像头。打印机等 | 1.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内各硬件的参数、类型等。 2.多媒体操作,显示器的种类和尺寸外观等。 3.外围设备的使用及参数。 |
3 | 零部件选购建议与规划 | 1.零部件选购建议 CPU、主板、硬盘、内存、显卡、光驱、显示器、电源、机箱、键盘和鼠标等采购参考点。 2.规划采购清单。 确定计算机的配置方案。 | 1. 多媒体操作,各硬件的采购参考点。 2. 确定配置方案。 |
4 | DIY组装流程 | 1.组装前的准备工作 备齐工具、静电简易防护、组装流程。 2.安装各硬件 安装各个硬件部分。 3.安装电源线 | 1. 实验室操作,做好准备工作。 2. 实验室操作,安装各个硬件。 |
5 | 安装软件系统 | 1.BIOS基本设定 2.分区和格式化 3.安装操作系统 4.驱动程序的安装 5.网络的配置 6.工具软件的安装 7.系统的优化 8.系统备份和恢复 9.计算机性能测试 | 1. 多媒体操作 分区格式化和安装操作系统。 2. 系统的设置、备份和恢复、工具软件的安装。 |
6 | 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 1.计算机系统故障分析。 2.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 软件故障及硬件故障。 | 1.故障分析。 2.常见故障的表现及解决方法。 |
2. 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项目 | 内容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 | 计算机各硬件的识别和安装 | 熟练掌握各硬件的作用及正确安装方法 | 掌握计算机各硬件的形状及作用;掌握计算机各硬件的正确安装方法 |
2 | 零部件选购建议与规划 | 零部件选购的注意事项及如何去规划 | 熟练掌握各零部件的选购注意事项及规划 |
3 | DIY组装流程 | 学生动手去正确的安装电脑的各个硬件及配置选择 | 能够写电脑配置单;能够动手去组装好电脑各硬件 |
4 | 安装软件系统 | 安装系统的各种操作软件和应用软件 | 能够熟练的进行格式化和分区;能够熟练安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备份和恢复。 |
5 | 计算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 能够识别计算机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并能够去解决 | 能够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解决出现的常见故障 |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序号 | 课 程 内 容 | 学 时 数 |
合计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机动 |
1 | 计算机的组成 | 4 | 2 | 2 | |
2 |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 | 8 | 4 | 4 | |
3 | 组装计算机的各个硬件 | 8 | 4 | 4 | |
4 | BIOS(CMOS)的基本设置 | 4 | 2 | 2 | |
5 | 初始化硬盘 | 4 | 2 | 2 | |
6 | 安装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 | 8 | 4 | 4 | |
7 | 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维护 | 8 | 4 | 4 | |
8 | 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 8 | 4 | 4 | |
机 动 | 4 | 2 | 2 | 4 |
教学实习 | 8 | 4 | 4 | |
总 计 | 64 | 32 | 32 | 4 |
2.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以实物展示、师生互动、学生实践、小组合作等形式为主。
(2)教学的关键是实训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突现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地位。
(3)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尝试,进行知识的归纳和应用,冲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职业能力考核的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任务的需要,结合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组织教材内容。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典型图形的分析、绘制,加强实践操作内容,强调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理论,以提高绘图技能。
(3)教材要以学生为本,内容展现应该图文并茂,图表内容要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参数一致详细。
(4)活动设计应该联系专业实际,以解决就业上岗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五、考核与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理论指导实践。既要注重动手组装的结果,又要关注组装过程的每一步操作是否正确。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可结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测验和考试、多媒体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3.注重学生动手组装过程中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果与效率并重,多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
4.注重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等综合评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