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动态调整成效材料
计算机组经过市场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
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具有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
定的计算机及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立业创业能力等。
二、对学生进行就业方向培训
我校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更能适应下列几个方向的就业,分别为:
计算机公司职员
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公司的销售、储运工作;
系统集成工程项目市场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工程实施人员;
软硬件产品的售前、售后客户服务工作;
软硬件产品技术咨询工作;
软件编码工作;
用户初级技术培训、操作培训工作。
2. 制造业技术工人
制造企业中的技术工人,从事计算机操作或计算机控制机器设备的操作、测试、维修工作;
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制造企业中的销售人员;
企业生产线技术工人,包括装配工、焊接工、工艺员、质检员、调试员、维护工等。
3.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计算机机房和微机室的操作、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办公室计算机操作岗位,如:报表处理、打字、文印等工作;
具备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工作岗位,如电算化会计、电脑控制设备操作等工作;
娱乐服务场所的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设备及外部设备维修工作;
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工作。
4.计算机广告设计工作
5.计算机动漫设计工作
三、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与学生就业相适应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知识结构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要素,可分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互补性知识。
1. 文化基础知识
德育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经济与政治、法律、职业道德等;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的原理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等;
语言知识:包括中外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语言的应用知识等;
健康知识:包括生理知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等;
2.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与专业技术有关的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
电工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动画基础知识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常用应用软件产品应用知识;系统组成应用知识;编程应用知识;信息系统应用知识;软件开发应用知识等。
四、加强了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结构为本专业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要素。按照目前普遍采用的做法,将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部分组成。
1. 专业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觉遵循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职业素养;电子操作基本技能;常用仪器、仪表及操作工具的使用技能;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能;常用应用软件产品应用能力;常用计算机外部设备使用与维护的能力;Internet应用技能以及主页制作能力;数据库系统使用及管理的初步能力;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动漫制作等。
2. 关键能力培养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与学生具体专业和职业并无直接关系,但对学生职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
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思想品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行为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科学思维方式、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语言与文字表达、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合作能力:包括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安排工作计划、组织与协调、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一切都是围绕着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相应的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中级、高级计算机专业技能证书,毕业学生尽快走向工作岗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