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交流实施性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学校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78学时
二、课程描述
1.课程设置背景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基础能力”或“关键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作为国家新的综合素质训练项目,将是社会各行业全新的社会服务项目,其生命力将伴随一个职业人士的一生,对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2.课程开发思路
遵循学校办学特色,实施“问题引导、科研先行、分类试点、分级推进”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核心能力课程坚持校本化开发路径,通过对教育部核心能力认证项目与人社部核心能力项目进行集约化整合,一、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沟通与交流》课。
3.课程性质
该课程倡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门性素质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沟通的基本内涵、意义、原则、原理、技巧、技能、策略等内容,熟悉职业沟通课程的基本体系、任务与方法,增加学生从事企事业各种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职业沟通的基本能力,并为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培训以能力要素为单元,以能力点为训练节次。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具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技巧、综合分析能力,可以在较复杂的社会交际和职场情境下较为熟练而得体地完成交际沟通任务,在将来职场生活中,能够自觉将职业沟通与交流基本理论运用于具体职业场景,并取得预期效果。
细分目标:
(1)基本理解并运用沟通与交流技能与方法;
(2)能够就较深入的主题开展比较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对话,具有与他人积极互动、追求良好沟通效果的职业态度;
(3)基本具备完成倾听、说服、理解表达、冲突处理、主题演讲等任务所需的沟通技巧与综合分析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模块 | 主要内容 | 技能要求 | 教学手段 | 学时 |
模块1 阅读与欣赏 | 经典阅读篇目 |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2)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讲授法 小组交流 | 26 |
模块2文化与生活 | 传统文化知识 生活应用实例 |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 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练习法等 | 15 |
模块3语言与表达 | 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得体训练 |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11 |
模块4应用与写作 | 口语表达 写作训练 | 培养学生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交流的能力 | 26 |
五、课程评价方案
建立对课堂教学本身、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跟踪机制。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单元模块化的制度。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可控质量考核体系。在每个模块的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性评价和教师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业评价机制。
基本原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坚持过程性考核、采取师生共同评分办法、形成项目必选与可选个性化方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各占50%。
六、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本课程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重在充分运用发现式、体验式教学手段,在资源开发上坚持问题导向与行动导向、在培养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期前后学生核心能力调研与分析,特别是重视从教学后记的撰写与交流中发现微型课题素材,进行论文与课题的团队合作。
(3)为了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信息处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协作学习。比如:课内讨论小组,根据需要,随机建立。
2.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
参考教材(本课程使用教育部指定项目配套教材)
《语文》主编:倪文锦、于黔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中职实用语文》主编:刘志刚,出版社:南方出版传媒新世纪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语文》主编:孙振慧 宋娜,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